切換中文

簡體中文

切換英文

EN GLISH

客戶服務熱線:0371-62717333

imgboxbg
imgboxbg
imgboxbg
imgboxbg

大禹文化

DAYU CULTURALs

/
/
-
大禹導河源流正

資訊詳情

大禹導河源流正

  • 分類:治水文化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21-11-19 10:05
  • 訪問量:

【概要描述】

大禹導河源流正

【概要描述】

  • 分類:治水文化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21-11-19 10:05
  • 訪問量:
詳情

【大禹文化】大禹導河源流正

 

 



 

大 禹 導 河 源 流 正 

 

常松木

 

 

 

大禹是中華民族的立國始祖、治水英雄,同時也是中華道統圣賢、興農先師。大禹一生主要功績是治水與立國,康熙、乾隆曾分別撰聯稱贊大禹:“江淮河漢思明德,精一危微見道心?!薄翱兊炀胖荽谷f世,統承二帝首三王?!边@兩副對聯概括了大禹治理四瀆、績奠九州的功績,彰顯了大禹為夏代第一位帝王的歷史地位。

大禹治水,一是尊重規律,疏堵結合?!睹献印罚?/span>“禹之治水,水之道也,順水之性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倍谴蠊珶o私,敬業奉獻。治水十三年,拋家舍子,三過家門而不入?!妒酚洝は谋炯o》:“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 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渡袝ひ骛ⅰ罚骸坝鑴撊魰r,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比遣晃防Э?,率先垂范?!俄n非子·五蠹》:“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股無胈,脛不生毛,雖臣虜之勞,不苦于此矣?!彼氖亲鹬厝瞬?,任賢使能。大禹治水時,重用伯益、后稷、大章、豎亥等人?!妒酚洝は谋炯o》:“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余相給,以均諸侯?!蔽迨钦湎Т珀?,爭分奪秒?!洞笥肀炯o》:“不重徑尺之璧,而愛日之寸陰。循江,溯河,盡濟,甄淮,乃勞身焦思以行,七年,聞樂不聽,過門不入,冠掛不顧,履遺不躡?!贝笥砼派?,疏九河,通九道,披九澤,終致治水成功,地平天成,如《尚書·大禹謨》所言“蒸民乃粒,萬邦作乂”,老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大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舜禪讓于禹,十七年后,舜崩,禹避商均于陽城?!秴窃酱呵铩?越王無余外傳》載:“萬民不附商均,追就禹之所,狀若驚鳥揚天,駭魚入淵,晝歌夜吟,登高號呼,曰:‘禹棄我,如何所戴?’禹三年服畢,哀民,不得已,即天子之位?!薄妒酚洝は谋炯o》亦載:“帝舜薦禹于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于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后,姓姒氏?!贝笥碇卫韲?,以民為本,五音聽治,戒酒防微,聞善則拜,允執厥中,政治清明,故得以“合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尤其是“以民為本”和“允執厥中”對后世影響很大?!渡袝の遄又琛罚骸懊駷榘畋?,本固邦寧?!薄渡袝ご笥碇儭罚骸暗挛┥普?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贝笥磉@種以民為本思想是后世民本思想的濫觴?!渡袝ご笥碇儭罚骸叭诵奈┪?,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边@是堯、舜、禹一脈相傳的政治理念,被稱為虞廷十六字,今又稱為中華心法,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被后世奉為圭臬。

 

 

 

大禹文化研究從20世紀以來可分為三個大的階段,一是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主要圍繞“大禹是人還是神”、“大禹是否一條蟲”而論爭。二是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主要圍繞“大禹治水是否真實的存在”、“大禹故里在哪里”等問題而論述。三是2010年以來,大禹文化研究主要轉向為大禹精神、大禹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的研究。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浙江紹興、河南登封、四川北川等為代表的禹跡地成立了不少大禹文化研究機構,舉辦了多次大禹文化研討會,出版了諸多大禹文化研究論文集和專著,使大禹文化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并使其由地域文化而上升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董克義先生的《大禹導河積石》是大禹文化研究的又一力作,全書共由大禹生平, 禹夏與馬家窯、齊家文化,大禹治水,大禹導河積石,大禹祭祀與大禹精神,歷代大禹導河積石詩文,附錄等七部分組成。董先生依據豐富的地方志資料、考古資料、碑銘資料、神話傳說、詩文等,不僅濃墨重彩地介紹了大禹導河積石的事跡,還注重論述了大禹導河積石的背景、方法、過程以及大禹導河積石的精神和對大禹的祭祀等。尤為可貴的是董先生還梳理史籍、地方志和研究成果,對全國各地關于大禹出生、娶妻、生子、治水、立國、陵墓、祭祀等的史籍記載、遺跡等作了全景式的介紹,并選錄了《大禹謨》《禹貢》《夏本紀》等古代文獻4篇,古籍中的大禹神話10篇,全國各地大禹神話傳說19篇,使我們對全國大禹文化有了基本了解,這跳脫了某些地方文化學者“唯我獨尊”及“排他性”的窠臼。董先生這種如大禹九州一家、心懷天下的氣度令人敬佩。董先生還選錄了50余首歷代文人關于大禹導河積石的詩文,積石山禹王廟碑記4篇,積石山周邊大禹導河神話傳說9篇,加深了人們對積石山厚重文化積淀的印象。

《尚書·禹貢》載:“導河積石,至于龍門”,“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薄妒酚洝は谋炯o》載:“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會于渭汭?!薄稘h書·溝洫志》載:“禹堙洪水十三年,過家門不入……唯是為務,故導河自積石,歷龍門……至于大伾”?!渡胶=洝の魃浇洝份d:“曰軒轅之邱……又西三百里,曰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流?!薄昂铀氩?,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薄逗M獗苯洝份d:“鄧林。禹所導積石之山在其東?!?清粱份《秦邊記略》載:“蓋黃河入中國,始于河州,禹之導河積石是也?!边@些記載,都說明大禹治水和積石山的關系十分密切,說明大禹治水是從黃河上游積石山開始的,積石山已成為大禹治水的重要文化地標。

 

 

 

積石山縣所在的臨夏回族自治州原名河州。傳說堯舜時“三苗作亂”,舜把三苗與共工、歡兜、鯀稱為“四兇”,《史記·五帝本紀》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于是舜歸而言于帝,請流共工于幽陵,以變北狄;放歡兜于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殛鯀于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咸服?!薄渡袝虻洹芬噍d:“流共工與幽州,放歡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服?!薄叭!痹诤蔚??《漢書·司馬相如傳注》張揖曰:“三危在鳥鼠山之西,與岷山相近,黑水出其南陂?!薄端涀ⅰ芬渡胶=洝吩疲骸叭V?,三青鳥居之,廣圓百里,在鳥鼠西?!庇纱丝梢?,三危應在以古河州(今甘肅臨夏)為中心的甘肅、青海的洮河、湟水、黃河流域即河湟一帶。羌族屬三苗后裔,《后漢書》載:“西羌之本出三苗,姜姓之別也……徙之三危。河關,西南羌地是也,濱于賜支,至于河首,綿地千里?!迸R夏州地方志辦公室原主任馬志勇認為:古代羌族主要活動在西北的廣大地區,由于戰爭、自然災害等原因逐漸遷徙到中原地區的羌族大多被同化,今甘肅、青海的黃河、湟水、洮河、大通河一帶是古代羌族的活動中心。有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大禹是羌人,《史記·六國年表》:“禹興于西羌?!薄缎抡Z》:“文王生于東夷,大禹生于西羌,世殊而地絕,法合而度同?!贝笥硎窍牟孔宓氖最I,建立了夏王朝,因此,以古河州為中心的河湟一帶流傳有許多大禹治水的傳說、遺跡、地名等,甚而還有彩陶被稱為夏陶、綿羊被稱為夏羊的說法。

近年來,臨夏州的一些學者,如臨夏州地方志專家馬志勇和董克義先生等,根據《史記》“禹興于西羌”、《禹貢》“導河積石”、《帝王世紀》“禹生石紐”,《晉書·地道記》“大夏縣有禹廟,禹所出也”的記載,廣河縣大夏水、大夏城、大夏川,和政縣“金紐”遺跡,以及積石山縣流傳的禹鑿積石峽、臨夏市流傳的禹鑿泄湖峽的傳說及衍生的遺跡、地名,得出了“今積石、臨夏、廣河故地,是大禹的故鄉”,“大禹出生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是大禹的故鄉”的結論。此一結論又與因喇家遺址而興起的青海民和縣大禹故里說相呼應。大禹故里,全國各地有多種說法,可歸納為西羌說、中原說、東夷說,而甘肅臨夏說、青海民和說與四川北川說、汶川說共同撐起了西羌說的文化大廈。河南登封說是大禹故里中原說的主流觀點,山東寧陽說則是東夷說的代表。大禹故里登封至今還流傳有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民謠:“一過家門聽罵聲,二過家門聽笑聲,三過家門捎口訊,治平洪水轉家中?!庇凶娲蠹野?,各說并存,既互不否定,又要互相交流,是主張大禹故里、大禹出生地的地方學者應秉持的態度。在某些地方以孫悟空故里、西門慶故里、潘金蓮故里為榮的今天,出現諸多大禹故里本無可厚非,一定意義上講,這也是一個地方文化自信的折射。而有些人總愛把大禹故里學術研究歸結于一些地方推動經濟發展的需要,殊不知在尚未文化自覺的地區,地方文化研究者也是曲高和寡,多為文化自娛而已。

 

 

 

參加浙江紹興、四川北川、河南登封舉辦的大禹文化研討時,有識之志們屢次提出構建大禹學或大禹文化學,浙江紹興越秀外國語學院已出版《大禹文化學概論》,其大禹文化研究所所長周幼濤先生還將兩次大禹文化研討會論文編為兩輯《中國禹學》出版。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正在編輯浙江省級教材《大禹文化通論》,筆者有幸忝列編者之一。“禹學”已從越秀外國語學院起步,正昂首走向九州大地,相信在全國各地專家學者和各禹跡地的大禹文化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定會使“禹學”這座承載華夏歷史文明的文化大廈美輪美奐,巍然屹立于世界東方?!坝韺W”這座大廈需要“雍州”這根頂梁柱,而董克義先生的《大禹導河積石》堪稱“雍州”的柱礎。

積石山和中岳嵩山有一定的文化淵源。大禹導河積石,而中岳嵩山是禹貢名山、帝禹圣山,古稱崇山、外方山、嵩高山,其主體太室山和少室山即因大禹和其兩位夫人分別居住于其下而得名。另外,清代登封舉人張爾儲康熙十六年(1676)至十九年(1679)曾任臨洮府河州知州,理應寫有詠河州風物的詩篇。陸游《讀宛陵先生詩》:“歐尹追還六籍醇,先生詩律擅雄渾。導河積石源流正,維岳嵩高氣象尊。玉磬漻漻非俗好,霜松郁郁有春溫。向來不道無譏評,敢保諸人未及門?!焙髲拇嗽娭谢觥皩Ш臃e石源流遠,嵩高惟岳氣象尊”一聯,此聯是積石山和中岳嵩山關系很好的總結,一者矗立于黃河上游,一者屹立于黃河中下游交界處南岸,溯源遠上積石山,領略正氣嵩高山,而正是大禹這位中華民族的文明始祖將這兩座大山有機聯結了在一起。

 

 

 

董克義先生現為中國民協會員、中國民協“花兒”文化委員會副主任、甘肅省民俗學會理事、臨夏州民協主席等,長期致力于地方志、地域文化和“花兒”研究,或主編或編著出版有《積石山縣志》《積石山史話》《甘肅保安族史話》《積石山民間傳說集》《積石山愛情“花兒”二000首》《河州愛情花兒對唱》《積石山秧歌與財寶神文化》等近20部著作,可謂碩果累累。2014年8月,筆者曾應邀參加甘肅渭源舉辦的首屆大禹公祭大典,之后遂赴廣河、積石山、民和、湟源等地考察大禹文化遺跡,在積石山受到了董克義先生的熱情接待,并相贈《積石山史話》等書籍,至今仍記憶猶新。2017年,河南登封舉辦中國登封國際大禹文化研討會,董克義先生應邀到會,并宣讀了自己的論文。尤其令我感動的是,祭禹典禮上需要敬獻四瀆圣水,決定從“導河積石”之積石峽取黃河圣水,甫一請求,董克義先生爽快答應并把黃河圣水千里迢迢帶到登封。因大禹文化使筆者有緣與董克義先生認識并結下深厚的友誼,董先生發來《大禹導河積石》書稿,讓筆者作序,筆者誠惶誠恐,但董先生嚴謹的治學精神,豐碩的研究成果,令我感佩,遂不揣淺陋而答應下來。謹以上述之贅語,祝賀董先生大作的問世。

 

 

 

作者簡介:常松木,河南登封人,《嵩山風》執行主編。中國先秦史學會夏禹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大禹文化研究中心秘書長、中國武則天研究會理事、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河南省作協會員,鄭州市民協副主席、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禹神話傳說代表性傳承人。與中國大禹文化之鄉、登封是大禹故里故都、徐霞客游線標志地認證等申報工作和世界文化遺產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申遺文本和世界人類與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申遺文本撰寫。作品《大禹與嵩山》獲鄭州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登封大禹神話傳說》《登封民俗志》獲河南省民間文藝金鼎獎。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版權所有:河南大禹集團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大道91號   座機:0371-62717333  傳真:0371-62717333

COPYRIGHTS ? Henan dayu group co. LTD    豫ICP備15017704號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鄭州 

亚洲色大网站www永久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