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體中文

EN GLISH
客戶服務熱線:0371-62717333




資訊詳情
中岳嵩山乃帝禹圣山論
中岳嵩山位于河南西部,西起嵩縣外方山,東至新鄭具茨山風后嶺,其主體太室山和少室山在登封境內。大禹一生和嵩山關系密切,他出生于嵩山、家居于嵩山,治水于嵩山,受封于嵩山,建都于嵩山,享祭于嵩山。中岳嵩山是千古名山、中華文化圣山,擁有豐富的大禹文化遺跡和大禹神話傳說,嵩山及洛陽周圍是全國大禹神話傳說、大禹文化遺跡最豐富和最集中的區域,嵩山南麓的登封市和禹州市2008年元月分別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大禹文化之鄉,因此中岳嵩山堪稱帝禹圣山。
一、嵩山自古即是中華名山
嵩山古稱外方山、崇山、太室、黃室、天室、崇高山、嵩高山等?!独ǖ刂尽吩疲?ldquo;陽城嵩高山,一名太室山,亦名外方山,在洛州陽城縣北二十三里。”盤古、伏羲、女媧、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祝融等中華民族人文先祖皆在嵩山地區活動,據傳盤古死后腹部化為中岳,四肢化為其他四岳。伏羲在嵩山北麓畫八卦,女媧在嵩山北麓摶土造人,嵩山東部即以伏羲山命名,后因同音訛為浮戲山。黃帝都于有熊,即今嵩山東麓新密、新鄭交界的軒轅丘。帝嚳建都于嵩山北麓的西毫。祝融部落原始居地與顓頊部落的原始居地大體一致,主要分布在河南嵩山、新鄭一帶?!蹲髠?middot;昭公十七年》載:“鄭(新鄭),祝融之虛也。”《漢書·地理志》說:“今河南之新鄭,本高辛氏之火正祝融之虛也??梢哉f,嵩山地區是華夏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區,在文明起源和形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國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大科研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嵩山周圍的登封王城崗、偃師二里頭、新密新砦等5處遺址以其重要地位和突出的研究成果而成為亮點。
“華夏”一詞的由來與嵩山有密切關系。著名考古學家唐蘭在《西周青銅銘文分代史徵》中說:“華,地名,在今河南密縣(今屬新鄭)。華邑在新鄭,有熊之墟,祝融之墟。重黎,鄶國均在新鄭。”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說:“華夏連稱者,乃嵩山山脈亦得華名,國語中寫陽城,有‘前華后河,左洛右濟’之說。華在洛東,即今嵩山。又《史記魏》有華陽,司馬彪曰:‘華陽,亭名,在密縣。’《周禮·職方·豫州》有‘其山鎮華’語,皆其證。”華夏中的“夏”,就是夏部族,夏部族的活動中心就在嵩山地區,大禹在嵩山腳下的陽城建立了夏王朝。“華夏”后來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由于嵩山在華夏歷史文明中的特殊地位,所以自古以來即被尊為中國名山。《史記·封禪書》載:“天下名山有八,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山。此五山黃帝之所常游,與神會。”這說明黃帝時期,太室山即嵩山已列入中國五大名山?!妒酚?middot;封禪書》又載:舜帝“五月,巡狩至南岳。南岳,衡山也。八月,巡狩至西岳。西岳,華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岳。北岳,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禮。中岳,嵩高也。五載一巡狩。禹遵之。”堯舜時期,五載一巡狩中岳,可見中岳當時地位之崇高?!妒酚?middot;封禪書》又載:“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于是自殽以東,名山五,大川祠二。曰太室。太室,嵩高也。恒山、泰山、會稽、湘山。”秦并天下后,明確規定殽山以東的五座名山即嵩山、恒山、泰山、會稽、湘山?!稘h書·郊祀志》載,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頒發詔書,確定以泰山為東岳,華山為西岳,霍山(即天柱山)為南岳,恒山為北岳,嵩山為中岳。從此,始見于《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中的五岳制度正式形成,包括中岳嵩山在內的五岳即成為中國名山的代表。
之后,歷朝歷代對中岳嵩山都倍加推崇。晉代郭璞《太室贊》:“嵩惟岳宗,華岱恒衡。氣通元漠,神洞幽明。巍然中立,眾山之英。”1唐裴崔《皇唐嵩岳少林寺記》載:“海內靈岳,莫如嵩山。山中道場,茲為圣殿……潁上靈岳,山間寶殿。秀出梵天,孤標神縣。”2都穆《游嵩山記》:“蓋嵩山巍然中國之中。其周圍二百里,群山拱列,有類兒曹。宜其秀鐘靈聚,為五岳之尊。”3王士性《嵩游記》:“二室頂不三十里而遙,而以為神州首岳……為天中,鐘顥蒼最清淑之氣,以總領諸岳而然乎!”4這些分別稱嵩山為“眾山之英”、“海內靈岳”、“五岳之尊”、“神州首岳”,可見中岳嵩山地位之崇高。另外,嵩山還有“五岳之冠”5、“群岳之宗”6等稱謂,少林寺山門前的明代東牌坊上有鐫刻有“地在天中,四海名山為第一;心傳言外,十方法教是初元”的對聯,清代時中岳廟建有名山第一坊,亦與這些稱謂相呼應。
二、嵩山地區是鯀、禹的封地
嵩山地區是夏部族的發祥地。同時也是鯀、禹的封地?!秶Z·周語上》載:“有夏之興也,融降于崇山。”韋昭注:“融,祝融。崇,崇高山也。夏居陽城,崇高所近。”《太平御覽》又引韋昭注云:“崇、嵩字,古通用,夏都陽城,嵩山在焉。”鯀封于崇山,史書多有記載。夏族先祖鯀和禹因居于“崇”地而被之為崇伯?!秶Z·周語下》載:“其在有虞,有崇伯鯀,播其淫心,稱遂共工之過,堯用殛于羽山。其后伯禹……而度之于群生。”韋昭注曰:“鯀,禹父。崇,鯀國。伯,爵也。”《尚書·舜典》曰:“禹代鯀為崇伯。”故此處的“伯禹”亦即崇伯禹?!短接[》卷一五五引《帝王世紀》云:“夏鯀封崇伯。故《春秋傳》曰謂之‘有崇伯鯀’。”司馬貞《史記·夏本紀·索隱》載:“《連山易》云:‘鯀封于崇。’故《國語》謂之崇伯鯀。”《水經注·淮水》所引《連山易》亦曰:“有崇伯鯀,伏于羽山之者是也。”《鄭州古今史要》載:“鯀是堯舜時居住在嵩高山(又叫崇高山,今嵩山)下的夏部落首領,故又稱崇伯鯀。”7這說明,堯舜時封鯀為崇伯,后來禹亦繼任崇伯一職,嵩山已稱“崇高”?!秶Z·周語》也說:“昔夏之興也,降融于崇山。”意為夏朝興起于崇(嵩)山。
也有史料稱禹被封為“夏伯”,而其封地歷代皆稱為夏地,今河南省登封市祖家莊以南的仍稱“夏地”?!兜弁跏兰o》載:“堯命以為司空,繼鯀治水,十三年而洪水平。堯美其績,乃賜姓姒氏,封為夏伯,故謂之伯禹。”《路史》載:“禹封高密以處于櫟,是為有夏,曰夏伯。”《水經注》載:“河南陽翟縣有夏亭城,夏禹始封于此,為夏國。是禹以司空受封于夏,故至是改稱為夏后也”?!舵κ鲜雷V》載:“甲子八十一載,封禹于夏,賜姒氏姓。”另外,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佀慶琪先生說:“據《華夏姓氏》所載,大禹封國于夏,當時居在河南滎陽汜水(古為以{左有三點水}水),取姓姒氏,建都陽城(今河南登封)。”8櫟和后世的陽翟,即今位于嵩山南麓的禹州,滎陽汜水位于嵩山北麓,這說明“夏”即嵩山南北的廣大地區?!稘h書》曰:“潁川、南陽,本夏禹之國。”《史記正義》:“禹居陽城。潁川、南陽皆夏地也。”潁川即今河南許昌、禹州一帶,在嵩山南麓,而南陽亦在今天所說的嵩山文化圈內。因此,大禹的封地在嵩山周圍應確定無疑。
三、嵩山是禹貢名山
《尚書·禹貢》是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詳細記載了大禹治水的過程?!队碡暋份d:“荊河惟豫州:伊、洛、瀍、澗既入于河,滎波既豬……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導洛自熊耳,東北會于澗、瀍;又東會于伊,又東北入河。”9大禹治理黃河時,曾經疏通伊、洛、瀍、澗四條河流,而這四條河流在嵩山北麓匯合后注入黃河,大禹治水時還曾經過外方山以及嵩山北麓的洛汭。
大禹治水于嵩山地區,不僅《禹貢》有載,亦見諸于大量典籍。《繹史》十二引《隨巢子》曰:“禹娶涂山,治鴻水,通 轅山,化為熊。涂山氏見之,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啟。”《淮南子·本經訓》云:“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樹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闕,導廛、澗.,平通溝陸,流注東海。鴻水漏,九州干,萬民皆寧其性。”大禹在嵩山地區的記載很多,所以鄭州大學教授趙長海認為:“大禹治水的最主要工程,均以嵩山為中心地帶,使大河沿太行北流,即今稱之曰禹河故道。”10
大禹治水成功,“聲教訖于四海,禹錫玄圭,告厥成功”11,受到了人們的無限尊崇。人們睹河洛而思禹功,不斷歌頌禹治水的功績。春秋左傳·昭公元年
載:“天王使劉定公勞趙孟于潁
館于雒汭
劉子曰
‘美哉禹功
明德遠矣
微禹
吾其魚乎
吾與子弁冕端委
以治民臨諸侯
禹之力也
子盍亦遠績禹功,而大庇民乎?’”意即如果沒有大禹治水,則人們皆將化成魚類。
今河南??h境內的大伾山,因大禹治水時曾經登臨,歷代皆稱“禹貢名山”,今仍有“禹貢名山”石刻。從這個意義上說,嵩山地區作為大禹治水的核心地區,嵩山如稱為“禹貢名山”,亦應當之無愧。
四、嵩山是大禹祭祀和受祭的名山
天下名山,五岳為先。五岳之尊,中岳嵩山。中岳嵩山很早就受到祭祀,《山海經·中山七經》載:“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以太牢之禮,嬰以吉玉。錢穆《山海經注》曰:“冢者,神鬼之所舍也。”意即苦山、太室山、少室山是神靈所居的地方,要用三牲齊備的太牢和吉玉來祭祀。黃帝常在嵩山“與神會”,堯、舜曾多次巡狩嵩山,實際是都是來祭祀嵩山。而最早明確記載祭祀嵩山的是大禹,治水成功以后,舜曾賜大禹玄圭,命其祭祀嵩山,告成于天?!吨駮o年》載:“禹治水既畢,天賜玄圭,以告成功。”又載:“十五年,帝命夏后有事于太室。”12“有事”就是祭祀的意思,不久,舜帝命大禹攝政,舜帝駕崩后,大禹即位于嵩山腳下的陽城。
大禹治水,地平天成,萬世永賴。嵩山地區人們非常尊崇大禹,建有不少禹王廟或啟母廟、少姨廟來祭祀大禹及其夫人啟母、少姨。啟母廟、少姨廟皆建于西漢,東漢時,潁川太守朱寵又分別在其廟前建神道闕,即啟母闕和少室闕,包括這兩座闕在內的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2010年8月1日,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嵩山周邊地區的禹州、鞏義、偃師等地還相繼建有啟母少姨廟或少姨廟行宮,來祭祀啟母和少姨。到了明代,登封知縣又在東關創建禹王廟,祭祀大禹和伯益。而大冶禹王廟(俗稱北五里廟)、唐莊郭村的禹王廟(俗稱白圪垯廟)創建時間無考。另外,嵩陽書院道統祠、觀星臺帝堯殿、君召常寨村水王廟、告成五渡村舜王廟、徐莊關灣村舜帝廟,亦都將堯舜禹或堯舜禹湯合祭。嵩山南麓的禹州方崗鎮唐天寶年間建有禹王廟,三峰山古鈞臺后也建有禹王廟。道教尊堯、舜、禹為三官大帝,嵩山地區還建有很多三官廟或三元殿,奉祀水官大禹。這些廟宇就是嵩山地區人們祭祀大禹、愛戴大禹的明證。
五、嵩山是大禹故里故都所在地
大禹故里在河南登封,大禹出生于中岳嵩山少室山腳下的石紐屯,有大量神話傳說和文化遺跡可證。登封有大禹降生、拜師、治水、立國、去世的一系列傳說,尤其是石紐屯一帶流傳有眾多大禹的神話傳說。關于大禹降生,千百年來相傳大禹的原神是天上的下雨王,因不慎丟失雨簿,被惡龍拾到,導致人間暴雨不斷,洪災肆虐,因此天帝罰其下界將功折罪。而流傳更為廣泛的是鯀腹生禹的故事,嵩山西部三門峽一帶亦有祝融用吳刀剖開鯀腹,腹中飛出一條小龍,降落到嵩山的傳說。
大禹故里在登封,除上述神話外,還有三大實證。一是學界主流觀點認為夏部族的發祥地和活動中心地區在以嵩山為中心的伊、洛、汝、潁上游一帶。徐中舒、徐旭生、安金槐等老一代學者皆認為夏部族是以嵩山、伊洛為其活動中心的。著名歷史學家吳汝祚先生在《夏與東夷關系的初步探討》中亦以大量實例論證夏墟在潁河上游。二是大禹的父親鯀的封地在嵩山地區。三是考古成果證明,大禹生活于河南龍山文化晚期,而嵩山附近發現有大量龍山文化晚期的文化遺址,這一點是其他自認大禹故里地區所不能比擬的。
關于大禹建都于嵩山腳下的陽城,《史記》《世本》《竹書紀年》《綱鑒易知錄》等皆有記載?!妒酚?middot;封禪書正義》引世本云:“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漢書·地理志·潁川郡》亦引《世本》云:“禹都陽城。”孫作云教授《關于夏初史》一文認為王城崗遺址就是禹都陽城遺址,并從神話傳說、文獻記載、考古實證、地望等幾個維度進行了分析論證。1975年以來,近40年的考古發掘證明,禹都陽城就在今登封告成鎮西的王城崗遺址。安金槐先生《登封王城崗與陽城》、方燕明先生《王城崗考古與發現》中皆有結論。茲不論述。
2014年12月19日至20日,由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黃河文化研究會、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中國大禹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登封與大禹故里學術座談會”,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蘇州大學、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鄭州大學、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大學等單位專家學者一致認為登封是大禹故都故里所在地:“登封是古代陽城所在地,目前已發現并確定了戰國秦漢的陽城遺址在登封告城附近。禹都陽城或禹居陽城在登封,不僅有大量的文獻依據,也有王城崗龍山城址做支撐,學術界已進行了大量的考古與文獻研究,登封為禹都陽城所在地,為學術界的主流觀點。在登封祖家莊等地所保留的石紐以及相關的大禹傳說和地名,為大禹故里留下了更為鮮活的人文材料,值得學術界關注,尤其是啟母石以及東漢啟母闕,更為登封為大禹故里與故都提供了具體的論證材料。相關論點,在全國諸說中占據重要地位。”
六、嵩山地區有大量大禹文化遺跡
考古學證明,夏文化發祥地是在以嵩山為中心的伊、洛、潁、汝地區,尤其是在嵩山南麓的登封和“有夏之居”的伊洛地區,流傳很多關于大禹的神話傳說,而這些神話傳說幾乎都有文化遺跡與之相對應。
大禹故里在登封,大禹出生于嵩山少室山下的祖家莊,石紐屯一帶就有祖家莊、夏店河、禹嶺、夏地、息壤崗、石紐石、姚溝、擂鼓石、金牛峰、東軍地、禹王壇以及少室山、少室闕等文化遺跡。登封轘轅關、陽城關、蛟河、焦山、禹洞、長嶺山、大河口以及偃師的水泉口,洛陽龍門,禹州諸侯山、禹王鎖蛟井、鈞臺,汝州湖浪山、碼頭崖、法行寺鎖蛟井,嵩縣三涂山等文化遺跡亦是大禹在嵩山地區治水的有力證明。禹都陽城王城崗遺址更是大禹建都于嵩山的明證。大禹父親、妻子、兒子在嵩山的文化遺跡有登封的太室闕、啟母石、啟母闕、少室闕、筮啟亭以及禹州的鈞臺等。大禹的裔孫太康、少康等在嵩山地區的文化遺跡分別有嵩山北麓鞏義的斟尋、洛汭以及嵩山南麓登封潁陽的古綸國遺址、潁京城隍廟等。無庸置喙,嵩山地區應是全國大禹神話傳說和文化遺跡最豐富和最集中的地域。
綜上所述,中岳嵩山自古即是天下名山,無愧于中華文化圣山這一稱謂。嵩山地區是大禹及其父親鯀的封地,是夏部族活動的中心地區?!队碡暋酚涊d了大禹在嵩山地區治水的諸多事跡,嵩山稱為禹貢名山名副其實。大禹治水成功祭祀嵩山,嵩山地區建有很多紀念大禹及其妻子的神廟,這為進一步確立嵩山的圣山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多重證據證明大禹的故里在登封,禹都陽城王城崗遺址以及嵩山地區大量的大禹文化遺跡都詮釋了大禹和中岳嵩山的密切關系。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說:中岳嵩山就是帝禹圣山。
注釋:
1、清·景日昣《說嵩》(嵩岳文獻叢刊第三冊),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823頁。
2、登封縣志辦公室編:《新編少林寺志》,中國旅游出版社,1988年10月,63-64頁。
3、明·傅梅《說嵩》(嵩岳文獻叢刊第一冊),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528頁。
4、明·傅梅《說嵩》(嵩岳文獻叢刊第一冊),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535-536頁。
5、唐·韋行儉:《嵩岳中天王廟記》,《登封縣志》(明嘉靖八年本,登封縣志辦公室重?。?,75頁
6、宋·陳知微:《增修中岳中天崇圣帝廟碑銘》,《登封縣志》(明嘉靖八年本,登封縣志辦公室重?。?,89頁
7、鄭州市教委教研室編:《鄭州古今史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9年5月,13頁。
8、劉良玉:《尋找擁有稀罕姓氏的你:我姓侶,大禹是我的祖先》 ,〈燕趙都市報〉,2007年02月05日
9、李民、王健《尚書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69-79頁
10、劉白雪、常松木主編:《大禹與嵩山》上冊97頁,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
11、李民、王健《尚書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83頁
12、張玉春:〈竹書紀年譯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106頁。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手機網站二維碼
掃描立即訪問

微信公眾號
掃描立即訪問

版權所有:河南大禹集團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大道91號 座機:0371-62717333 傳真:0371-62717333
COPYRIGHTS ? Henan dayu group co. LTD 豫ICP備15017704號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