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體中文

EN GLISH
客戶服務熱線:0371-62717333




資訊詳情
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實證
- 分類:名家學者
- 作者:王巍
- 來源:微信
- 發布時間:2020-02-03 00:00
- 訪問量:
【概要描述】王?。褐腥A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實證思想火炬1周前以下文章來源于求是手機報,作者王巍求是手機報中華文明到底有沒有5000多年歷史?中華5000多年文明究竟“只是個傳說”,還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歷史真實?中華文明是怎么起源、形成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這是事關中華文明歷史的重大問題,也是世界文明史研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如何解決圍繞這一問題的爭議?我們認為,考古發現是唯一正確的途徑,為此啟動了“中華文
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實證
【概要描述】王?。褐腥A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實證思想火炬1周前以下文章來源于求是手機報,作者王巍求是手機報中華文明到底有沒有5000多年歷史?中華5000多年文明究竟“只是個傳說”,還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歷史真實?中華文明是怎么起源、形成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這是事關中華文明歷史的重大問題,也是世界文明史研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如何解決圍繞這一問題的爭議?我們認為,考古發現是唯一正確的途徑,為此啟動了“中華文
- 分類:名家學者
- 作者:王巍
- 來源:微信
- 發布時間:2020-02-03 00:00
- 訪問量:
王?。褐腥A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實證
在江蘇東山村遺址,發現了距今5800年前后的公共墓地。墓地內發現了數十座墓葬,墓葬的規模和隨葬品種類數量相差懸殊。小型墓僅能容身,隨葬數件陶器;大型墓比小型墓大數倍,隨葬多件玉石制裝飾品、武器和工具以及數十件陶器。墓地附近發現大型建筑基址,可能是權貴階層的居所。東山村遺址的發現表明,在距今5800年左右,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較為明顯的貧富分化。
在江蘇東山村遺址,發現了距今5800年前后的公共墓地。這一發現表明,在距今5800年左右,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貧富分化。圖為東山村遺址90號大墓中出土的陶器和石鉞。 江蘇省考古研究所供圖
安徽南部的凌家灘遺址,距今5500年到5200年間,是良渚文化前身——崧澤文化時期的安徽南部中心性遺址。這里發現了大型建筑基址區、大面積祭祀遺跡區和近千座墓葬構成的墓葬區。小型墓的隨葬品與大型墓的隨葬品在數量和種類上形成鮮明對比。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在墓主人的身體周圍隨葬有數十件武器——玉石鉞,頭部附近有復雜精美的玉石飾件。每座大型墓都隨葬一件玉人,或站或蹲,形象逼真。有的大型墓葬還隨葬玉龍、玉鳥和玉龜。這些考古發現,反映出距今5500年到5200年間的長江下游地區,社會分化加劇,權貴階層掌握軍事指揮權和宗教祭祀權,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將大量社會財富據為己有,形成了凌駕于社會之上的統治者,當時的社會可能即將或已經進入文明社會。此后,在距今5000年左右,在長江下游地區出現了以良渚古城為中心的良渚文明。
多元一體、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
中華5000多年文明不是只有良渚文明這一個孤證??脊虐l現證實,在距今5800年前后,西遼河流域、黃河流域和長江中游等區域,都出現了社會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跡象。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區域文明階段,呈現出多元文明百花齊放的局面,最終在相互交流借鑒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區為核心的一體化格局,并綿延數千年不曾中斷?! ?/p>
遼河流域文明的曙光。牛河梁遺址是紅山文化晚期的大型祭祀中心和高等級墓地,位于西遼河流域,距今5500年到5000年??脊胚^程中,在遺址范圍內的40多個山頭上發現了用石頭修建的大型圓形祭壇和方形積石墓,墓內隨葬玉人、玉鳥、玉龜等精美玉器。在牛河梁遺址群地勢最高的第一地點,發現了沿山脊由低向高逐層修建的一處規模龐大、由多層砌石臺面和建筑構成的大型臺狀遺跡,臺面上殘存的石構建筑和出土的各型用于禮儀活動的塔形器、筒形器等遺物,表明此地極有可能是當時遼西地區紅山文明的宗教和禮儀活動中心。在該祭臺南側,發現一座神廟遺跡,內有大量泥塑女神像,形體最大的達真人三倍,還發現了龍、熊、鷹等塑像殘塊。這處遺址極有可能是供奉當時的祭祀對象——女神的廟宇。在遺址所在的遼西地區,還新發現了面積達100多萬平方米的大型中心性遺址的線索,可能是當時該地區的政治中心??梢钥闯?,當時的遼河流域出現了掌握著宗教祭祀權力的權貴階層,他們死后被埋在宗教圣地,并隨葬精美玉器,說明當時的手工業已經比較發達,出現了表明等級身份的禮器,社會分化已經相當嚴重,已經到達了文明社會的門檻?! ?/p>
中原地區的文明起源。距今6000年到5500年的河南西部三門峽市靈寶鑄鼎原遺址群,發現了前所未有的現象:數個面積達數十萬乃至上百萬平方米的大、中型聚落遺址密集地分布在一起。在對該遺址群中規模最大的三個遺址之一的西坡遺址的發掘中發現,遺址周圍用寬十幾米、深數米的壕溝護衛。遺址的中心區是一處廣場,廣場附近有數座大型房址,每座房址的室內面積達240平方米,加上周圍的輔助設施,總面積達500平方米。房屋的地面和墻壁經過加工,十分平整光滑,可能是當時權貴階層的居所和舉行重要儀式的場所。在壕溝外側,發現了公共墓地,其中一座墓葬規模比一般墓葬大數倍。墓主人是一青年男性,身旁隨葬一件制作較為精良的武器——玉鉞,腳端隨葬十幾件陶器。這個遺址群是中原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出現明顯社會分化的例證。遺址所在地名為鑄鼎原,傳說黃帝曾在此地鑄鼎,因而得名。在有黃帝傳說之地出現了中原地區最早的大型高等級聚落密集分布的情況,十分耐人尋味?! ?/p>
距今5500年左右,豫西地區的鑄鼎原遺址群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在河南中部出現了數個大中型聚落,暗示中原地區的政治中心由河南西部移到了河南中部。近年發現的鞏義雙槐樹遺址距今5500年到5000年間,是此時期河南中部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聚落遺址,應是當時中原地區的政治中心。雙槐樹遺址的主要發現有:一個由三重環壕圍繞的大型聚落,整個遺址面積117萬平方米左右;有三處公共墓地,墓葬明顯分排,其中兩處墓地中都發現有一個夯土臺,另一處墓地四周被圍溝圍繞;在內環壕環繞形成的18000平方米空間中,發現三排成組的大型建筑,總面積約2400多平方米,建筑基址本身約1800平方米;發現有9個有意埋放呈北斗星形狀的陶罐。在同時期的青臺遺址,也發現類似的由9個埋放呈北斗星形狀的陶罐。雙槐樹遺址的考古發現表明,在距今5500年到5000年間,中原地區的社會分化更加嚴重,成為全國范圍內同時期社會分化最為明顯的地區之一,是實證中原地區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證據?! ?/p>
長江中游江漢文明的誕生。在長江中游地區的江漢平原,大約距今5000年前后的屈家嶺文化晚期,社會分化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這一時期出現了天門譚家嶺、城河城等多座城址,規模大的面積達數十萬平方米。城址周圍有寬達數十米的壕溝環繞,城外設置公共墓地,墓葬的規模和隨葬品數量、種類相差懸殊。男性大墓的墓主人普遍隨葬一件制作精良的武器——玉石鉞,反映出他們是掌握了社會軍事指揮權力的軍事首長,并依據手中的權力聚斂了大量社會財富?! ?/p>
黃河下游的文明起源。黃河下游地區的史前文化后于黃河中游地區,與淮河流域的文化關系密切。在山東章丘焦家遺址,發現了大約距今4800年前后的公共墓地。幾座規模較大的墓葬中隨葬制作精美的玉器和彩陶器等,最多的達近百件。墓主人為男性的大墓中,都隨葬武器——玉石鉞。墓葬規模和隨葬品種類、數量差別懸殊,表明山東西部地區和其他地區一樣,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分化,已邁進了文明社會的門檻?! ?/p>
上述各地大量的考古發現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后,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中華大地各個地區都出現了嚴重的貴賤、貧富分化,相繼出現了集軍權、神權及社會管理權于一身的王,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初期的中華文明實際上是在黃河、長江和西遼河流域等地理范圍內展開并結成的一個巨大的文明叢體。在這個叢體內部,各區域在其文明化進程(即從文明起源到形成和早期發展過程)中,在各自的環境基礎、社會組織結構和運作機制以及宗教和社會意識等方面,存在各種各樣的差別,呈現出各具特色的多元局面。各個區域文明在彼此競爭、相對獨立的發展過程中,相互交流借鑒,呈現出一體化趨勢。在相當于堯舜禹的時期,這種一體化趨勢更加明顯地表現在中原地區。中原地區這個時期憑借天下居中的人文地理優勢和多品種農作物的種植制度,廣泛吸收周圍文化的先進因素,形成了以明尊卑為目的、以禮儀為主要表現形式、以開放包容為重要特點的禮制,成為一種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對周圍廣大區域施加了強烈影響,對促進周圍地區文明的發展及中華文明統一性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中華文明的主根、主源和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中華文明考古發現充分證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和發展。東北地區西部的紅山文化高等級墓葬,和與其大體同時的安徽凌家灘遺址貴族墓葬,都出土了形制十分相近的玉人、玉龍、玉龜和玉鳥。左圖為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玉人,右圖為安徽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人。
新華社記者 汪永基/攝
中華文明考古發現表明,文明的存續發展,必須以經濟發展為有力支撐。距今10000年前,我國開始出現最初的栽培農業,北方是粟和黍,南方是稻,為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基礎。距今8000年前后,農業有了初步發展,制陶、制骨乃至琢玉等手工業也取得了進步,開始出現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化的端倪。但是社會還沒有出現明顯的階層分化。距今6000年前后,農業顯著發展,人口增加,出現面積在100萬平方米左右的大型遺址和規模較大的墓葬,社會開始出現明顯分化,文明化進程加快。而到了距今5000年前后,長江中下游、黃河中下游和西遼河流域等一些文明化進程較快的地區,社會分化加劇,出現了掌握軍事指揮權和宗教祭祀權力的王權,率先進入了區域文明(古國文明)社會??v觀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的過程,如果沒有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就不會有剩余產品的出現和階級的分化,也就不會有國家的產生和文明的發展進步。同時,考古發現也證明,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如距今5800年到5300年間,中原地區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以花和鳥圖案為特點的彩陶,曾向周圍相當廣闊的地區施加影響,南達長江中游、北抵河套地區、東及黃河下游、西至甘青地區,形成了史前時期第一次中原史前文化向周圍的輻射。值得注意的是,東北地區西部的紅山文化高等級墓葬,和與其大體同時的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貴族墓葬,都出土了形制十分相近的玉人、玉龍、玉龜和玉鳥。表明兩地的高等級階層間存在著某種聯系。良渚文化的祭祀用代表性玉器——外方內圓的玉琮和呈圓環形的玉璧,在華南地區的廣東石峽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和陜北榆林神木石峁遺址都有發現。中華文明在起源與早期發展階段形成的互相借鑒和兼收并蓄能力,成為其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從中孕育出共同文化積淀、心理認同、禮制傳統,奠定了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發展的基礎。
(來源:《求是》2020年第二期;作者:王巍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中華文明探源工程(2001—2016年)首席專家)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手機網站二維碼
掃描立即訪問

微信公眾號
掃描立即訪問

版權所有:河南大禹集團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大道91號 座機:0371-62717333 傳真:0371-62717333
COPYRIGHTS ? Henan dayu group co. LTD 豫ICP備15017704號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