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體中文

EN GLISH
客戶服務熱線:0371-62717333




資訊詳情
一、許由
箕山
許由(約前2323年~前2244年),字武仲。陽城槐里(今河南登封)人,許姓始祖。他的故事震古爍今,廣為流傳。堯帝在選繼承人的時候,聽說許由是個備受人們敬仰的高人,通過走訪,得到證實。便想把首領的位子禪讓給許由。但許由的理想是:天地萬物一切要遵循自然規律,不可做違背天道、地道和人道,讓天下和合,人人平等,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帝王和部落長的地位是靠高尚的道德而贏得,而不是靠禪讓而得到。于是許由拒絕了堯的請求,在箕山隱居不出。堯以為許由謙讓,便又派人去請他。并傳話說,如果堅決不接受帝位,則希望他能當個“九州長”。不料,許由聽了更加感到羞辱,立刻跑到潁水邊,掬水洗耳。成語箕山之志、箕山掛瓢、滿腹經綸、洗耳恭聽、越俎代庖、鷦鷯一枝、偃鼠飲河等均出自許由的故事?;缴犀F存有許由寨、許由廟、許由冢、洗耳泉等。
二、大禹
禹都陽城
禹,名文命或禹,夏后氏、姒姓。古陽城(今河南登封)人,初為中原部落首領,因禹治理洪水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陽城(今河南登封告成)為都城。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中國古代與伏羲、黃帝比肩的賢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鑄九鼎,劃九州奠定夏朝基業。后人稱他為大禹、帝禹、神禹等。大禹治水,共開通大河300條,小河3000條,溝溝汊汊不計其數,使地上的洪水流入江河,江河之水注入大海,露出大片沃土,萬民百姓過上了風平浪靜,安居樂業的生活。成語“櫛風沐雨”、“三過家門而不入”、“將功折罪”等均出自大禹治水。大禹治理天下,政治異常清明。成語“下車泣罪”、“五音聽政”、“聞善則拜”、“以民為本”、“克勤克儉”、“化干戈為玉帛”等源于大禹。
三、夷齊
立于嵩陽書院的明代古孤竹國碑
夷齊即伯夷、叔齊,又名墨胎允(伯夷)、墨胎智叔齊(約公元前1106年——約公元前1041年)在世。古孤竹國(今河南登封安廟附近)人。伯夷、叔齊的故事主要包括遜讓國位、叩馬諫伐、恥食周粟、首陽采薇四個部分。就是這看似簡單的四部分內容,奠定了伯夷、叔齊在中國歷史上若干方面的獨特的始祖地位,特別是這四部分故事所體現出的道德精神,所容納的道德內涵,幾乎包含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涵蓋了華夏民族的道義氣節和中華傳統美德的全部內容。被孔子稱為“古之賢人”;孟子稱之為“天下之大老”;荀子評價二人:“名聲若日月,與舜、禹俱傳而不息”;被大眾稱為“和合二仙”,是3000年前創建和諧社會制度的總設計師。
四、管仲
登封崇高路小學“管鮑分金”塑像
管仲,(約前719-前645)名夷吾,謚曰“敬仲”,豫州潁上(今河南登封王上)人,史稱管子。 管仲為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周文王的后代。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伙經商;后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于士”。管仲的言論見于《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管仲是中國道儒法兵等思想奠基人之一。 “管鮑之交”“一箭之仇”“轘轅之險”之成語,“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等名言,均出自管子??鬃淤澒苤?,相桓公,霸諸侯,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意思是說,管仲作了齊桓公的相國,使其稱霸于諸侯,天下的人都聽命于他,現在的我們都能得到他的恩賜,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東夷人都還是披頭散發,衣襟向左開了。事實說明是管仲和鮑叔牙把中原文化傳播到了東夷的齊魯大地。明代以前,登封曾把管仲作為鄉賢供奉在鄉賢祠內,年年祭祀,以便觀法,啟迪后人。
五、鬼谷子
鬼谷子(約前400年——約前270年),王氏,名詡,一作王禪,陽城(今登封)人, 戰國時代著名人物,世稱王禪老祖。是謀略家、縱橫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相傳其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精通百家學問,因隱居在嵩山鬼谷溝,故自稱鬼谷先生。常入山靜修,深諳自然之規律,天道之奧妙。他被上天賜予通天徹地的智慧,一曰數學,日星象緯,在其掌中,占往察來,言無不驗;二曰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布陣行兵,變幻莫測,三曰言學,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辭吐辯,萬口莫當;四曰出世,修真養性,形神俱妙,超乎萬有,體合自然。鬼谷子,被后世尊為“謀圣”。他隱于世外,將天下置于棋局,弟子出將入相,決定列國存亡,推動著歷史的走向。鬼谷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譽為千古奇人,創建鬼谷門派,長于持身養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剛柔之勢,通曉縱橫捭闔之術,獨具通天之智!鬼谷子身懷曠世絕學,智慧卓絕,精通百家學問,是著名的道家、思想家、謀略家、兵家、陰陽家、法家、名家,更是偉大的教育家。鬼谷先生培養出了蘇秦、張儀、孫臏、龐涓、樂毅、毛遂、張平(張良之父)等眾多風云人物。
六、陳勝
陳勝(?—前208年),字涉,陽城(今河南省登封市)人。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聯合吳廣率領戍卒發動大澤鄉(今安徽宿州市)起義,成為反抗暴秦起義的先驅;占據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成語:“鴻鵠之志”、“揭竿而起”、“魚腹丹書”“篝火狐鳴”“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等均出自陳勝。秦二世二年(前 208年)十二月,章邯率軍進攻陳,陳勝孤軍作戰,寡不敵眾,在退軍的途中被車夫莊賈殺死。陳勝被害,激起其部下、將軍呂臣極大悲憤。他在新陽(今安徽界首北)重舉義旗,組建“蒼頭軍”,從秦軍手中奪回陳縣,處死了投降秦軍的叛徒莊賈,重新豎起“張楚”大旗。原奉命東下發展的部將召平,也假借陳勝名義,拜原楚國名將項燕的兒子項梁為上柱國,使之渡過烏江,西上擊秦。反秦斗爭再次恢復生機。此后,項羽、劉邦繼續高舉反秦的義旗,項羽在河北與章邯大戰,消滅了秦軍主力;劉邦則由武關直逼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最終被推翻。
七、寇謙之
中岳嵩高靈廟之碑記錄了寇謙之改革道教的事跡
寇謙之(365年-448年)字輔真。北朝時期道教代表人物與領袖,新天師道(北天師道)的改革者和代表人物。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奉正一盟威道,后從成公興修道于嵩山30載,一副仙風道骨的神韻。稱太上老君授予“天師”之位,又稱老子玄孫李普文下降傳授《錄圖真經》,改革三張(張陵、張衡、張魯)五斗米道。倡導道教改新,制訂樂章,誦戒新法。吸取儒家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觀念,吸融儒釋的禮儀規戒,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的道教教理教義和齋戒儀式,并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持戒修行。他重視道教齋醮儀范,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后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始光元年(424年),寇謙之走下嵩山,風塵仆仆地北上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獻上他的杰作——道書,得到太武帝和宰臣崔浩的鼎力支持??苤t之親赴道場受箓,他以天師兼為國師,“輔助太平真君”。此后道教在北魏廣為傳播。太平真君九年(448年),仙逝,享年八十三歲。
八、達摩
菩提達摩,南印度人,南北朝禪僧,略稱達摩或達磨,意譯為覺法。北魏孝昌三年(527年),有說具體日期是十一月二十三日,菩提達摩到嵩山少林寺落跡,在五乳峰上的山洞中面壁修煉,號稱“壁觀婆羅門”,傳授大乘禪法。具體把修法參禪的途徑分作“理入”和“行入”二種。理入是要求參禪者,必須對教義有真正的理解。行入則是要求參禪者在修煉中完全要按照教義教規行事。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佛陀拈花微笑,迦葉會意,被認為是禪宗的開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禪是脫離文字的,語言和文字只是描述萬事萬物的代號而已。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揚,終于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后人便尊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尊少林寺為中國禪宗祖庭。達摩是佛教中國化重要奠基者之一,其禪宗思想影響全世界。
九、二程
二程,即程顥和程頤二兄弟。程顥(公元1032年—1085年)字伯淳,又稱明道先生。程頤(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又稱伊川先生。河南洛陽人,北宋儒學大家,世稱二程或程夫子。二程在嵩陽書院講學和研究理學先后長達30余年,在曾任國子監教授和崇政殿說書等職的同時,與父親程晌先后任提舉或管勾嵩山崇福宮。二程與同時代的周敦頤、邵雍、張載稱為“理學”五子,為宋明理學的奠基者。他們的學說也被稱為“理學”和“洛學”。二程理學思想對后世有較大影響,四傳弟子南宋朱熹繼承和發展了二程的學說,后世稱為程朱理學。程朱理學是一個完整而精致的思想體系。在南宋后期開始為統治階級所接受和推崇,經元到明清正式成為國家的統治思想。歷代統治者多將二程和朱熹的理學思想定為官方統治思想,程朱理學也因此成為人們日常言行和識理踐履的主要內容。在南宋以后7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程朱理學在促進人們的理論思維、教育人們知書識理、陶冶人們的情操、維護社會穩定、推動歷史進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尤其把過去散亂記述的“三綱五?!?、“三從四德”綜合完善在一起聯用,成為理學的“流行語”,人們應當“去人欲,存天理”,自覺遵守三綱五常的道德規范。
十、郭守敬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工程專家。官至太史令、昭文館大學士、知太史院事,世稱“郭太史”。至元十三年(1276年),忽必烈命張文謙等主持修訂新歷,郭守敬受命,以天地之中嵩山為中心,在全國二十七個地方進行天文測量,其中在登封告成周公測影臺北側建觀星臺,為中心測量站。在這里改制和發明了簡儀、高表等十二種新儀器。至元十七年(1280年),《授時歷》告成,為世界上一部最先進、最精良的歷法?!妒跁r歷》推算出的一個回歸年為365.2425天,即365天5小時49分12秒,和現在世界上通用的《格里高利歷》(俗稱陽歷)的周期一樣,但《格里高利歷》是1582年(明萬歷十年)開始使用,比郭守敬的《授時歷》晚三百多年,可見《授時歷》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970年,國際天文學會以郭守敬的名字為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1977年3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將小行星2012命名為“郭守敬小行星”。 (王劍松)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手機網站二維碼
掃描立即訪問

微信公眾號
掃描立即訪問

版權所有:河南大禹集團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大道91號 座機:0371-62717333 傳真:0371-62717333
COPYRIGHTS ? Henan dayu group co. LTD 豫ICP備15017704號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