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體中文

EN GLISH
客戶服務熱線:0371-62717333




資訊詳情
10月2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蚌埠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禹會村遺址聚落考古新發現學術交流會在蚌埠舉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河南、江蘇、湖北、浙江、安徽等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和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的5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隊公布了禹會村遺址考古的重大進展——遺址核心區發現至少18萬平方米的大型城址,是距今4400年-4100年的龍山文化早中期淮河中游地區目前規模最大,級別最高龍山文化城址。
禹會村遺址是淮河中游地區最重要的龍山文化遺址,“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將其列為探索江淮地區史前文明化進程的重要支點。領隊張東博士介紹,繼禹會村遺址2007年發現“祭祀臺”之后,2015年以來,禹會村遺址聚落考古研究取得重要突破??脊虐l現揭示出,雙墩文化時期就有人類在遺址北部定居生活,龍山文化時期聚落規模達到最大,核心區發現了面積至少18萬平方米的大型城址。
2020 年,為響應“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的啟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禹會村新發現的龍山文化城址進行了解剖發掘,考古發掘主要圍繞城址東北角展開。兩條探溝揭示了北城垣和東城垣的堆筑過程,在兩處城垣主體堆積和內外壕溝中均發現有龍山文化早中期的陶器殘片,也為確定城垣年代提供了依據。西城垣和南城垣被淮河侵蝕,北城垣現存長度300米,東城垣現存長度600米。發掘明確了2007~2010 年禹會村發現的大型禮儀性建筑(“祭祀臺”)實際為龍山文化城址東北城垣部分。禹會村龍山文化城址內包含豐富的人類生活遺存,城址外圍200萬平方米范圍內龍山文化遺跡散布,充分體現了淮河中游新石器時代晚期城市化加速發展的社會背景。禹會村遺址聚落考古新發現推動了對禹會村聚落演進及內涵的認識。
張東認為,禹會村龍山文化遺址是探索淮河流域文明化進程的重要案例,目前的考古發現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等重大課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古史文獻中有許多關于“禹會諸侯”和“禹娶涂山”的記載,這背后反映了淮系族群早期發展的重要信息,禹會村遺址所處的龍山時代恰恰是探索古史傳說時代考古學研究的關鍵時期,其龍山文化城址的發現,將為古史傳說時代的歷史學研究提供新資料和新視角。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在致辭說,此次會議是夏文化研究的高峰會議。文獻中有關夏文化的記載、“大禹治水”等重要的古史傳說,需要通過考古發掘的成果、考古學方法進行研究和闡釋,相信考古工作一定會對夏代早期歷史做出新的論斷。
陳星燦所長在致辭中說,禹會村遺址是淮河流域唯一的列入“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的遺址和研究基地,此次學術交流會的召開是對禹會村遺址最新考古發現全面的檢閱和展示。通過探討和論證,進一步明確禹會村遺址在淮河流域古代文明進程以及華夏文明多元一體化發展格局中的作用和地位,推動夏文化研究的深入開展。并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推動淮河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各項工作的開展,全面展開夏代早期文明研究的新篇章。
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李新偉研究員、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欒豐實教授分別做了題為《<禹貢>和最初的“中國夢”》、《海岱地區史前城址的形態與結構》的主題演講。與會學者圍繞禹會村遺址發現的性質和意義、未來考古工作需要注意的細節、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等提出意見和建議。
蚌埠禹會村遺址已于2017年11月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2020年2月公園規劃方案通過審核并于5月開工建設。未來的考古工作將圍繞揭示整個聚落的有機聯系開展,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提供科學、系統的基礎信息。
編輯:張 怡
審核:李 政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手機網站二維碼
掃描立即訪問

微信公眾號
掃描立即訪問

版權所有:河南大禹集團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大道91號 座機:0371-62717333 傳真:0371-62717333
COPYRIGHTS ? Henan dayu group co. LTD 豫ICP備15017704號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鄭州